文/笔墨的初心配资网站排名第一
编辑/笔墨的初心
由波兰女导演肯杰尔扎沃斯卡执导的我是,刻画了一位被家人与社会抛弃的孩童形象,展现了主角的流浪与孤独。在这样细致的表现中,作者将其深沉的人性关怀传递给观众。
一部名为我是的儿童片,讲述的是一位被亲生母亲遗弃的小男孩,由于不能适应孤儿院,也不能适应这个社会,他独自一人在外漂泊。该片是一位波兰女导演,她是一位名叫肯杰尔扎沃斯卡的人。该片在2006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赢得了“特殊致敬”奖。
我是的叙述总是以这个被抛弃的主角为中心。被亲生母亲遗弃,又为社会所不容,男孩子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。通过对这个孩子的细致观察,他被塑造成了一个“孤独的流浪汉”,而这个流浪汉的背后,包裹着一个被边缘化的、令人怜悯的个体。
宿命:被抛弃和被遗忘有别于主流影片营造的温馨快乐的童年世界,我是的总体气氛是冰冷悲凉的,而主角也并非快乐快乐的孩子。
从影片中人们在提及他的母亲时所表现出的轻蔑的神情中,我们可以看出,主人公的母亲是一个行为不端正的女人,而这个孩子的出生,更是带给了这位母亲更多的痛苦。所以,他很小的时候,就被送进了孤儿院,成了“孤儿”,只有他的妈妈。他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他的悲剧,他一直被抛弃,被父母抛弃,被社会抛弃,被孤儿院抛弃。
展开剩余78%那个被抛弃的小男孩,在他母亲疯狂的对待他的时候,在他父亲的眼中,在孤儿院里,他就是一个被抛弃的孩子。另一个与男孩子的命运有关的隐喻是在影片中被抛弃的几只小猫。有一次,他在街上捡垃圾的时候,发现了一群刚出生的幼崽,过了几天,他又去了一趟,才知道那群幼崽已经被扔进了河里,没有人照顾。
小猫的被抛弃与男童的命运一样,都是自幼被抛弃,都是无可奈何的命运。
影片中刻意隐藏了主角的姓名,这也是导演用来展示角色悲惨命运的一个重要手段。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“我是”,可是整部电影里,却一个字也没有提过那个男生的名字,直到最后,那个男生在被警方询问时,说了一声“我是”,电影才戛然而止。
在“姓名缺失”的背后,潜藏着主角的低贱身世,以及他对自我身份的迷惘与质疑。但这种谦卑,这种质问,却依旧是一种悲哀,一种不公。
很明显,我是虽然是一部儿童片,但其主角却是一个缺失的儿童片。这也说明了他对“游戏”的渴望。在“儿童文化”的研究视域中,“游戏”对于儿童来说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。“孩子们最根本的东西,就是孩子们天生的天性——玩的精神。”
“游戏”是孩子们生活的外在表现,孩子们的想象力、情感、理解力都融合在一起,玩的过程变成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探究与心理学的过程。
然而在我是里,男孩子们从来都没有“游戏”这个词。由于被社会所抛弃,他的性格比较阴沉,由于太早就能独立生活,所以他显得比较成熟。唯一能让他感觉到温暖的,就是那只八音盒,但温暖之后,就是绝望。
本片透过铁丝网与窗户,对主角进行了几次镜头的拍摄,并在画面中设置了一道人为的屏障,以此来揭示这个少年“被囚停”的生活状况。这样的监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,例如一所孤儿院。但实际上,这些都是看不见的,比如,他们在孤儿院中受到的歧视,被其他孩子欺负,被整个社会所漠视。
就是这样一种看不见的束缚,让这个孩子满怀“逃离”的欲望,就像他在一艘被遗弃的小船上,对这个小姑娘解释他的“美好构想”一样:“让我们松开绳子,有多远滚多远。”
他想要摆脱自己的不幸,去寻找一个可以容纳他的自由的世界。但“逃离现实”、“寻找自由”,终究只是一场梦,一场空。在电影的最后,那个小男孩又一次被关在了一辆警车里。被警方逮捕,也意味着这个小男孩的“逃离计划”彻底落空,很可能又要被送回孤儿院,然后被关进监狱。
这样,这个孩子的命运就在这个“被监停,被释放,被监停”的怪圈中,得到了再一次的展现。
他是一个被排斥在外的人,是一个被排斥的人,他是一个“逃避”和“寻求”的人。当他从孤儿院里跑出来的时候,他在山丘上大叫了一声“妈妈”,他就知道,他想要寻找的,是一种亲情,而当他躲在一艘小船上,他就会时不时地回头去看一家人的时候,就知道了。
男孩的视角充分表达了他对一个完整家庭的渴望,在他看来,那一家人就像是冰天雪地里的一片幻影,这是男孩最美好的愿望,却又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。
少年为自己的梦想,而逃避,而寻找。但是也正因为他太过年轻,太过弱小,再加上他的梦想太过渺茫,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离开,前往了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。显然,影片中小男孩在游荡中所乘坐的小船,就是对他游荡命运的一种隐喻。
另一幅画面,是一个小男孩在街道上跑来跑去,而他身后漂浮着的一条胶带。“四海为家”、“随风飘散”的塑料袋,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比喻。
流浪毕竟是人的一种悲哀,在这个孩子的流浪中,迷茫和孤独总是伴随着他,虽然他自己并没有表现出来。
“姓名缺失”与“形象缺失”,通过侧面效应,可视为男童自我认同的丧失,亦即迷茫情绪的一种隐喻。另一处需要指出的是,在影片中,导演运用了剪辑技术,造成了视角上的错乱。
比如,在男孩逃离了孤儿院后,他在四处游荡时,发现了一只废弃的泊船,男孩走进船中,环顾四周,然后导演切入一个类似于男孩主观镜头的摇镜头,观察废船内的情景,但是摇镜头的落幅却是男孩躺在船上睡觉的场景。
这种剪辑手法,无疑会导致视角上的错乱,一时之间,甚至会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障碍。
将整部电影的中心思想联系起来,通过剪辑导致的视角错乱,它是一种象征,象征着主角的身份的丧失和迷茫。虽然这孩子总是孤零零的,这足以证明他是多么的孤单。但是,为了表现男主角的寂寞,导演却运用了一种最有效的修辞手段——“反差”。
当主角住在一艘小船上的时候,这个孤零零的小男孩,只能静静地看着一家四口,一个孩子和一个“家”的反差,更是衬托出了他的孤寂。
通过对整部影片的分析,我们可以看出,我是是一部被排斥在外的、充满了悲剧性的孩子形象。正是通过对这个男孩被弃、囚停、漂泊等状况的展现,以及对他孤独、迷惘等情绪的揭露配资网站排名第一,将导演身为一名女性所拥有的细腻情感传递出来,表达出了对弱势儿童悲剧命运的关切,也在不经意间,触动并唤醒了屏幕前的观众。
发布于:江西省元鼎证券官网-极速开户,专业团队全程服务!提示: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