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视的《海峡两岸》这个栏目,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那位短发、知性范的女主播,肯定是桑晨。她在镜头前面总是一副稳得住的模样,声音也很温和,在谈论两岸话题时那么条理清晰,让人印象深刻。不光是主持挺有料,她的长相也挺有特色,那双大眼睛,加上脸型,总会让人想到古典美那一套。其实背后还有段故事,她的外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明星张圆,那会儿是新中国成立后头一批火起来的女演员之一。张圆在电影圈里那叫一个有名气,演过不少经典作品,她的五官端端正正,眼神里透着点文静味儿,桑晨的模样也从这方面继承了不少。
张圆出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,具体来说是1926年,来自河北。从小就踏入演艺圈,早早地开始闯荡。1953年,她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,那会儿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,电影行业刚刚起步,她被安排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。1955年,张圆首次在大银幕上露脸,出演了一部叫《祖国的花朵》的电影,里面扮演一位老师,形象挺正气,演技也挺自然。这部影片讲的是教育题材,播出后很受观众喜爱。张圆的长相算是那种耐看型,五官端正,眼睛大而有神,皮肤白皙,身材匀称,在当年的女演员里,算得上是挺出彩的。
她后来还接了不少角色,比如1960年的《红牡丹》,那是一部戏曲片,她扮演女主角,唱腔和身段都练得相当到位。那个时候映画不算多,但张圆的作品质量挺高,她还参加过一些纪录片和舞台剧表演。1960年代初,她转行做起导演,拍了一些科普片,内容大多是科普知识。张圆在演艺圈摸爬滚打了十余年,退休以后过得低调,定居在北京,一直到九十年代末才去世。她的名气在当时挺大,被列入1959年评选的新中国22大影星之一,名单里有王晓棠、田华什么的。现在还能找到她的照片,网络上那些黑白照片里,她穿着旗袍或普通裙子,笑容温和,眼睛像弯弯的月牙。
桑晨的家庭其实算是个文艺世家,从爷爷奶奶到外公外婆,都是圈里人。爷爷叫桑弧,原名李培林,出生于1916年在上海,早年就写剧本,1941年开始用桑弧这个笔名来出道。战后,他转行当导演,拍了不少影片,比如《太太万岁》、 《哀乐中年》啥的,这些都算是老上海电影的代表作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还是没停下来,1950年代还指导了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,那是部彩色越剧片,挺有影响力。到60年代,他又导演了《魔术师的奇遇》,到了70年代末,他的《巴山夜雨》还获得过金鸡奖呢。
桑弧的拍片风格偏向写实,镜头运用挺细腻。他和奶奶赵莹是夫妻,合作过不少项目。赵莹1922年出身,年轻时候演话剧,四十年代开始涉足电影,演过《幸福狂想曲》啥的。新中国后,她转行当导演,专拍科普影片,比如农业和卫生方面的题材。六十年代还曾获得全国“三八”红旗手的荣誉。退休之后,她保持低调,2000年代初过世。桑晨的爸爸桑强,是他们的儿子,五十年代出生,从小就在拍摄现场长大。后来学了摄影技术,成为央视农业频道的首席摄像,负责纪录片和新闻拍摄,工作干了几十年,也拿了不少奖。
母亲张宜庄,是张圆的闺女,1940年代末出生的,早年跟着母亲一起生活,后来转行做文学编辑,主要搞书籍校对和内容策划,供职于出版社。她跟桑强结婚以后,生了桑晨,这家人整个都跟文艺有些关系,资源和环境都挺不错的。
桑晨出生在1973年7月3日,北京的家里边那时候忙于工作,但对教育还是挺重视的。她从小就喜欢看电影、读书,对艺术挺感兴趣的。小时候,她特别爱跳舞,父母都挺支持的,帮她报名参加了芭蕾和民族舞的培训班,跳了有十几年,基础打得挺扎实。到了1991年,高三那年,她报考舞蹈学院,信心满满,连表演的段子都准备好了。不过,最后因为身高超过规定几厘米,被淘汰了。
那个时候,舞蹈学院对女生的身高规定挺严格的,她刚好差点达不到要求。考不上后,她挺沮丧的,但也没放弃,就跟班主任带队去央视录节目,叫《12演播室》。那是个访谈类节目,她帮忙打杂,编导觉得她形象好、声音也不错,建议她转考播音专业。她一听也觉得有道理,开始自学朗读、纠正发音,几个月后顺利考取了北京广播学院,也就是今天的中国传媒大学。大学四年,她边学边练,练习播音主持,1995年在央视实习,1996年毕业后正式加入中文国际频道。
刚踏入央视的桑晨最安全的线上配资平台,从《天涯共此时》起步,那档节目主要讲海外华人的故事,她主要负责主持寻亲那段。在1998年,她去台湾出差,结果在北京机场偶遇一位老太太,裹得严严实实,还带着简单的行李,跟她说去见已经分开好多年的老伴。这件事给她留下挺深的印象,从那以后她在主持的时候更加关注细节。1999年,她独自策划了春节的特别节目《相约在冬季》,从中秋的《回家》到采访海外华人的经历,内容都很接地气。那段时间,她还把头发剪了个短发,形象看起来更专业,之后她还接手了《台湾百科》和《海峡两岸》的工作。
元鼎证券官网-极速开户,专业团队全程服务!提示: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