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件产品的世界,曾在“工具”与“平台”之间摆荡。而AI Agent的出现,正在打开第三种可能:既非被动执行,也非通用承载,而是主动协作、持续进化的智能体。这篇文章将带你重新理解产品形态的边界,探索AI Agent如何重塑软件行业的角色分工与价值结构。
———— / BEGIN / ————
软件行业习惯了二元叙事:工具要么替代人,要么辅助人。AI Agent创造的第三种状态是——它改变了工作的基本单位。
1. 记忆从个体转移到系统
传统AI工具用完即走,Agent则持续在场。它读取团队的Slack讨论、代码提交记录、设计稿修改历史,三周后当你说”像上次那样处理”,它能准确还原”那样”指什么。
这不是效率提升,而是经验资产的规模化。过去,一个资深产品经理的直觉来自五年内的碎片化记忆和观察。现在这些记忆可以被捕捉、索引、共享。新人入职时,Agent已掌握公司历来的决策逻辑和禁忌。这对”资深”的定义构成直接挑战——当经验可被系统继承,人的核心价值转向判断和创造,而非信息储备。
2. 从”做功能”到”养意图”
过去我们做产品,从需求文档到功能列表线性推进。Agent的工作方式不同:它先消化用户意图池——客服录音、流失访谈、社交媒体吐槽,然后主动追踪这些意图的演变路径。
比如用户说”搜索太慢”,Agent不会直接优化索引。它会分析100个说这句话的用户后续行为,发现其中73%实际是想找回之前看过但没收藏的内容。真实意图是”防遗忘”,于是它建议一个”临时收藏夹”功能:自动保存用户停留超过30秒的内容。
产品团队的角色从”实现者”变为”筛选者”,负责评估Agent推导出的意图链条是否合理,而非从零构思功能。
3. 质量保障变成概率管理
传统测试是确定性的:预设场景,验证通过。Agent把质量保证变成概率管理。
它不测试”上传图片”这个固定流程,而是模拟真实世界的混乱:网络时断时续、用户重复点击、屏幕阅读器特殊模式。它生成上千种异常场景,质量不再是二元对错,而是置信度百分比。报告不再写”复现步骤123″,而是”在地铁场景下,该功能崩溃概率12%,建议加固”。
这冲击了外包测试行业——他们擅长执行脚本,不擅长模拟真实世界的无序。
4. 定价模型失去参照物
传统软件定价基于研发成本分摊。Agent让开发成本指数级下降,旧模型瓦解。
更复杂的是,Agent创造了新成本结构:今天花10分钟写好一个提示,明年这个提示可能通过自我优化带来百倍回报。这种”时间复利”如何定价?财务模型里没有对应科目。
行业正在发生微妙转变:从”按席位收费”转向”按问题解决复杂度收费”。因为Agent越聪明,它处理的模糊问题越多,价值越难量化。
结语:发布不再是终点
当Agent能根据实时数据持续微调功能、改写文案、优化数据库索引,”版本发布”的概念在淡化。软件不再是一系列固化的版本,而是持续演化的服务。
这对行业最直接的挑战是:我们曾用二十年学习如何交付”成品”,现在必须学会驾驭”半成品”。那些还在追求”完美上线”的团队,会像坚持雕版的印刷匠,被持续出版的时代抛下。
AI Agent不消灭岗位,它消灭的是”固步自封”这件护身符。
本文来自 作者:四月行歌
想要第一时间了解行业动态、面试技巧、商业知识等等等?加入产品经理进化营,跟优秀的产品人一起交流成长!
元鼎证券官网-极速开户,专业团队全程服务!提示: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。